“无论大病小病都去大医院找大专家”,这可能是中国现有就诊环境的一大痛点。其它还有诸如挂错科室、一号难求等令人头疼的问题。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不少创业者看到了利用AI智能医疗提升行业效率,大幅减轻医疗系统的压力。
事实上,这并非不切实际的空想。日前发布于《急诊医学年鉴》的一项研究同样显示,将30位“复杂”患者的医疗信息输入ChatGPT后,系统给出了97%的正确诊断率,同一条件下急诊科医生的正确率则为87%。
曾在百度工作五年,担任自然语言处理部资深研发工程师、文本知识挖掘方向负责人的张超已经开始投入具体实践。
对于“AI+数据”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张超早就有了自己的“算盘”。
-1-
2015年,张超创立了左医科技。公司的“AI+医疗”智能化解决方案覆盖诊前、诊中、诊后全流程、多场景,显著提升了诊疗效率和患者体验,已经获得大型医院、药企、保险公司等很多头部客户的认可。截至目前,左医科技已服务了约500家客户。
早2007年,张超还在新加坡读书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很强的创业念头。个人英雄主义情节真正驱动了他开始创业,他觉得他就应该能做点事情。
之所以瞅准医疗健康,张超解释是因为“误打误撞”。
他是做技术出身,早期重点工作就是在做知识图谱,做信息自动抽取。医疗行业比较契合知识驱动、经验驱动,这些恰好都可以通过图谱来表达。这就意味着医疗也适合用人工智能去推动发展。
并且,他还发现医疗是一个非常需要数字化的行业。当然,对于初创企业的每一天可能都是一个新的挑战。
在2019年的时候,张超决定做一款“诊室听译机器人”的新产品。当时,他们发现医生和患者在门诊只能沟通三五分钟,期间医生还要写病历。有没有工具能够去帮助医生自动填写病历?比如,放一个设备通过自动采集医生、患者的对话,然后将语音转换成文字,最后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将对话文本自动填写病例。
诊室听译机器人需要在嘈杂的诊室环境中智能分离出医、患对话,再在针对医疗领域专业术语的语音识别模型支持下准确理解医患沟通内容,并解析生成结构化的电子病历。在辅助医生诊疗的过程中,在保证医院数据安全性、保密性的前提下,听译机器人还可以自主学习知名专家的诊疗经验。
这是一个好的开端,也同样遇到了很多挑战。比如,在硬件、语音采集,以及语音解析、生成等各个环节都需要找到合适的合作方,存在很大的挑战。
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这个产品在北京协和医院开始试用。从2019年坚持做到2022年年底,公司忽然发现大模型可以把这事情做得更好,顺理成章地他们利用大模型技术做产品服务的升级。
时至如今,张超体会到创业成功的关键是商业模式,是如何让公司生存下来,产品能不能给社会、合作伙伴带来实实在在的价值。
“在做一件事的时候,需要想一想这个事儿能不能带来价值?如果能,那他就是一件正确的事情。中间一定会经历很多坎坷、波折,你只要持续投入就一定有机会把它做成功。”张超表示。
-2-
左医科技的使命是希望通过人工智能医生能够给老百姓带来医疗资源的平权。它的主要创新都是围绕解决医疗资源的问题,尤其是优质医疗资源稀缺问题。
张超介绍,左医科技现在主推的是把知识图谱和医疗大模型进行融合。通过融合之后的智能医生,一方面能够帮助医生提升效率从而更好地服务患者,另一方面也能够一定程度上帮助患者提升医疗素养。
AI智能医生的底座是人工智能图谱加上医疗大模型,上层应用是“赋能医生+服务患者”。
“知识图谱是一个封闭的问题。只要把知识体系框架搭好了,数据填充越多效果就越好,难的是对话逻辑、语义理解。”张超说,“患者对于一个问题有上百种表述方法,要让机器听懂人话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目前,左医科技已与超过50家Top100三甲医院建立了合作,覆盖了35个医疗科室共6000多种常见病,具备智能自诊、智能分诊、智能预问诊、智能用药和智能随访五大功能,分导诊准确率达到95%以上,病历改动率低于25%。
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开始。
张超认为左医科技存在三点优势:第一,左医科技非常清楚行业需要什么样的产品,什么产品有机会做成,并且可以很好地将技术和医疗融合;第二,左医科技有非常多的数据积累和技术积累;第三,左医科技服务过四五百家客户,客户群具有多样性。张超认为,未来这些已经服务的客户能够形成一个比较好的互相协作的生态。
-3-
AI医疗市场潜力巨大是显而易见的。然而,现在大模型时代算力昂贵、研发成本高,要做出好的医疗大模型也并非易事。资金实力就显得相当重要。
据张超介绍,左医科技的A轮投资由火山石资本、晨山资本完成。2021年,左医科技又获得由启明创投领投,海尔资本等知名投资机构跟投的1亿元B轮融资。
目前,左医科技团队有100多人,其中研发人员占60%,平均4-5年的工作经验。张超认为,尽管目前产品已成型,但是研发环节仍是重点。
在未来,左医科技将瞄准两个发力点:
第一,使用新技术更高效率地推动业务,比如更高效的交付、支持更多客户需求,在to B方向借助大模型把公司产品推到实际应用中,让大模型产生价值。
第二,大模型拥有强劲的能力,to B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却不应该局限于to B的生意。左医科技从创业开始就希望让每个老百姓都有一个智能医生。小病通过to C的产品先做一个初诊,减少大医院医生压力。
那么,这个智能医生能不能用大模型来做?这是左医科技今年重点探索的东西。
张超相信,未来通过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助力能够进行初诊或者培养医学素养,也可以做一些深度或者是疑难杂症的一个诊断。“因为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比机器更加博览群书,再加上大模型的技术,真正能够把历史上优质的知识混合在一起。”他表示。
左医科技希望做的就是让AI能力与专家协作,并且学习专家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优质医疗的复制,服务更多老百姓的看病问题。这也是左医科技的创立初心。
(完)
关于北京股权交易中心大学生创业板
为贯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部署,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提升服务精准性和有效性,激励和扶持毕业生群体在京创新创业,2016年6月30日,由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北京股权交易中心共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工业大学、海淀区人民政府协建的大学生创业服务平台和北京市大学生创业板正式启动。2021年12月,北京股权交易中心联合北京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等12家单位共建北京市大学生创业板孵化培育基地。2022年12月,北京股权交易中心联合顺禧基金共同设立“北京市大学生创业青藤计划”,通过助力企业融资帮助更多学生创业项目实现“从0到1”的突破。
北京市大学生创业板依托区域性股权市场功能定位,秉承“创业带动就业、资本支持创新”的服务理念,建立了“政府+高校+园区+市场+资金”的大学生创业全链条跟踪服务新模式,为毕业未满5年的毕业生创业企业(含留学归国人员)提供集人才政策、人才招聘等政策服务,以及孵化培育、融资服务、创业诊断、规范发展和转板上市等专业化资本市场服务,旨在激励和扶持毕业生创业群体在京更好创新创业。截至2023年9月末,北京市大学生创业板展示企业数量累计达到303家,其中专精特新企业38家(含“小巨人”企业5家),注册资本超21亿元,企业累计融资额超75亿元,带动就业人数超6000人。
如果您还希望阅读更多深度内容,也可以关注直通北交所(ID:tobse666)官方公众号。从这里,一起走进北交所。
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