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史慧芳
编辑|六耳
来源|创头条
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社会各界也对“科技创新”重要性的理解愈发深刻,行动愈发积极。比如,“技术转移”这个曾经高大上却鲜有人问津的概念,如今热度就变得越来越高。
北京、上海、江苏、湖北等地纷纷设立技术转移学院或研究院。这释放了一个信号:在技术转移领域,集技术、法律知识、商务、财务、外语等一系列能力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正在成为“香饽饽”。
技术转移这个冷门专业日渐红火,背后原因自然少不了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动。另外,随着产学研体系一体化深入推进,技术转移整体环境变得更加成熟,更多创新成果有了走出实验室转化为生产力的需求。
-1-
技术转移人才变香了
冯小刚的电影《天下无贼》中,葛优饰演的黎叔有句名言:“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这句话幽默地道出一个真相:人才一直都是稀缺资源。
不久前,上海交通大学正式发布全国首个技术转移硕士(MTT)项目课程体系,这标志着我国技术转移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步入实践深耕阶段。
今年7月,北京市和清华大学合作共建的北京技术转移学院正式成立,并设立了国内首个科创与金融高度融合的学位项目——技术转移硕士项目。双方签订合作协议,将通过设立奖学金与落户政策、开发教学与实践资源、提供人才落户配套服务等支持技术转移硕士项目发展。
两所知名高校在硕士层面,设立技术转移专业,培养这样一批既能走进实验室,读懂科学家的科学密码,又能西装革履与投融资机构谈笑风生的人才,架起技术与产业之间的桥梁。
当前,大量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正排队等待转化,这种被称为“技术经理人”的职业价值越发凸显。今年7月,技术经理人作为新职业被纳入《中国职业分类大典》第二类“专业技术人员”。
事实上,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技术转移行业在国内算是一门高冷的行业,都是关联行业顺带着做,很少有人全职做。
有人说,技术转移就是一桩买卖,买方愿意掏钱,卖方愿意卖技术,中间再加一个撮合交易的技术经理人。
然而,现实问题是这个行业买家难找、价值评估难、法律问题复杂、人才稀缺……寻找既要懂专业技术,又要有法律知识、商务、财务、外语等一系列能力的专业人才并不容易。
2015年夏天,一位从事多年技术转移的专利公司老板曾豪情万丈地说,“整个上海滩,技术转移我做的最早,现在我做得最好。十八年来,累计开了六单。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令很多人望而却步。”
科技水平的提升要么靠自主研发,要么从外部引进技术。能花得起钱的,首先考虑自己组建研发团队。而“搭桥牵线”的技术经理人,能找有意愿花钱引进技术的买方并不容易。
自从“十三五”规划将科学技术转移转化提升到新高度,又是一番光景。在政府的推动之下,很多人包括高校和科研院所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行业变得热闹了。
早在2017年,浦江创新论坛专题论坛——科技服务业论坛上,上海技术转移学院揭牌。
2018年,江苏省依托常州大学成立江苏省技术转移(常州大学)研究院,旨在打造全省专业化、高层次技术转移人才培养的“试验田”。
也是这一年,湖北技术转移学院开始筹建,成为全国首个技术经纪人在线学习及管理平台。
除此之外,浙江大学整合内设机构资源,发挥国家大学科技园作用,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创新创业工作;北京理工大学探索事业化管理与市场化运营相结合的新机制;清华大学组建包括技术转移专员、知识产权专员、合规风控专员及综合保障人员的技术转移队伍;江苏大学组建了一支百余人的技术经理人队伍,开展成果转化服务……
-2-
技术成果转化是一项系统工程
“商品总是要和货币谈恋爱,然而真爱的道路并不平坦”,只有从商品到货币完成“惊险的一跳”,汗水、劳动和技术的种种才有意义。
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方面更是如此。只有实验室的从0到1,没有在市场上的从1到100,科研劳动的价值将大打折扣。
在我国科技管理工作中,“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是两个高频词汇,两者概念并不等同。
技术转移源于英文Technology Transfer。根据官方定义,指某种制造产品、应用工艺或系统知识,通过各种途径从技术供给方向技术需求方转移的过程。科技成果转化包含“转”和“化”。
一项科研从科技成果变成产品,技术转移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后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技术转移”也是国际通行的说法,“成果转化”则是一个带有中国国情的词汇。考虑到我国相关政策法规的延续性以及习惯用法,“科技成果转化”一词与“技术转移”具有基本相同的内涵。
众所周知,我国的科技成果主要集中在大学和科研机构手中,大学内部不具备产业化开发的资源和条件。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需要转移到企业,才能完成后续产业化过程。
长期以来,国内科技成果转化链条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技术供需两端沟通效率低、技术确权确价不够规范透明等情况。
有人形容科技成果转化是一座“冰山”,转化的是看不见、摸不着、感不到的技术,具有非标性、链条长、风险大、不确定等特点,因此转化远比想象的难。
这样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院所、政府、金融机构等多方参与,专业化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也是实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高水平发展的重要支撑。
整个技术转移生态体系中,技术经理人是促成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力量,服务机构是重要载体。也有多地筹建技术交易市场,来推动技术要素的集聚和高效配置。
过去一段时间,很多机构都也都围绕“科技成果+科技成果评价+技术转移人才+科技金融(投融资)+成果孵化+企业孵化”,搭建了全链条技术转移体系,服务推动创新成果转化。
《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21年度报告》显示,2020年3554家高校科研院所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和技术开发、咨询、服务方式转化科技成果的合同项数、合同金额均有增长,合同项数为44.59万项,合同金额为1053亿元。
其中,转化科技成果超过1亿元的高校院所数量261家。高校院所转化科技成果的平均合同金额为96.6万元,以作价投资平均合同金额最高。
《报告》还提到,科技成果流向聚集明显,超四成转化至制造业领域,超六成转化至中小微其它企业。其中,山东和广东对其他地方产出的科技成果吸引能力强,承接金额最高。江苏和浙江科技成果产出能力强,承接和输出能力较为匹配。北京和上海高校院所多、科研能力强,输出的成果合同金额远大于承接的金额,对其他地方的辐射能力强。
-3-
多举措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曾指出:“中国已经掌握了世界上最先进、最复杂的技术,如卫星和火箭技术……却没有学会怎样把科技转化成为现实的经济效益。”
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科技成果的转化率约为30%,发达国家这一指标为60%至70%。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的问题。
过去这几年,我国科技创新取得长足进步,这种情况已经有所改观。比如,2021年授权发明专利69.6万件,实用型专利312万件,PCT国际专利申请7.3万件,专利数量连续10年全球第一。
只是,我国专利数量总体上仍然存在产业化率不高等问题。有调研数据显示,前些年我国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34.7%。其中,科研院所有效发明专利率为11.3%,高校为3.8%。这也意味着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仍存在诸多不足。
为了进一步推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推进相关政策一步协同落实,加大金融资本支持力度以及培养复合型转移转化人才等。
近几年来,国家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首先就是被称作技术成果转化“三部曲”的制度性安排,拉开序幕。
2015年9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通过审定。该法出炉后,不少专家都希望借此看到中国硅谷的崛起。2016年,国务院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之后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
至此,“三部曲”一一落地,但有关的政策利好并未止步。
2020年10月,科技部等9部门联合发文,40家单位全面启动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工作,并以改革试点为契机探索机制创新。
2021年8月,国务院颁布《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强调科技成果转化收益要对职务科技成果完成人和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和报酬。
除此之外,国家还通过丰富金融支持模式,设立成果转化专项基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推进科技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
比如鼓励地方设立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创新创业的投资引导基金,提升子基金投早投小的比例,重点支持转化应用科技成果的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充分发挥金融机构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作用,创新适应成果转化特点的金融产品,支持设立科技金融专营机构等。
从众多企业中挖掘出真正有需求的企业,和从诸多科研成果中找出有产业化价值和潜力的成果是一项巨量的工作。有了政策、体制和资金支持,还要有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专业人才支撑。
如今,通过大力建设技术转移学院,来培养一大批既具备对科技创新具有深刻理解、技术战略规划能力、前沿技术商业化能力,又具有金融市场和商业管理能力及特定行业研究分析能力,甚至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复合型人才,来推进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转化为生产力。
由此可见,一系列政策、金融、人才培养方面的措施,既满足了当今大多数企业的储备先进技术的“刚需”,又解决了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难题,推进国内产学研体系一体化进入深耕阶段。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完整过程,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导致转化失败。所以需要集中各方面资源对科技成果转化全流程进行支持,保障科技成果更好地落地,变成实实在在的产品、技术、解决方案,真正实现科技成果的应用价值。
.END.
图片来源|网络
如果您还希望阅读更多深度内容,也可以关注直通北交所(ID:tobse666)官方公众号。从这里,一起走进北交所。
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