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深度解读:专精特新企业标准化现状与成长路径

372
中华标局
1引言
“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培育孵化带动100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培育10万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00家单项冠军企业,逐步构建起“百十万千”的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标准是质量的重要技术依据,是创新发展的关键技术路径。标准能引领专精特新企业专业发展,实现精细管理,彰显产品和服务的特色,促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我国工信部和北京、上海、天津、广东、四川、湖北、河南等多个省(市)均将制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作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申报条件之一。
2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修订标准情况分析
以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为例。截至2021年底,我国认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的企业共有4762家,共制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8084项。其中制修订国家标准4373项,主导制修订国家标准521项,主要参与(起草单位排名2~5位)制修订行业标准1733项;制修订行业标准3711项,主导制修订行业标准925项,主要参与(起草单位排名2~5位)制修订行业标准1740项。
从各省市分布看,浙江、江苏、山东、北京、四川、安徽等省市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修订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数量居全国前列;黑龙江、内蒙古、青海、西藏、海南、新疆等省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修订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数量较少。综合分析,各省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修订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数量与三个因素有关,一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二是地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三是地方对标准化的重视程度。

2.1 大部分企业并未意识到标准化的重要性

4762家企业中,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专精特新“小巨人”共有1473家,参与率为30%以上。其中,浙江、江苏、山东、安徽等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占比较高,达到40%左右,大部分省份占比在25%左右。整体看,大部分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没有参与到国家标准和企业标准制修订中,统计数据如图1所示。

图一.png图一 各省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和参与制修订标准的企业数量

2.2 有标准化意识的企业已掌握行业先机

“一项国家标准影响全国,一项行业标准影响整个行业”,企业开展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有助于企业提升行业话语权和竞争力,树立行业品牌,抢占行业先机。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文本中起草单位的排名表示企业参与的标准制修订的程度。起草单位排名越靠前,对行业的影响力越大。
本文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修订的8084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进行分析,其中,起草单位排名前5的企业共有1129家,占比达76%以上。说明这些企业深刻理解“一流的企业做标准”,通过标准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树立行业品牌,抢占市场先机,如图2所示。

图二.png图2  标准起草单位排名前5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占比

2.3 企业发展与目前国家的战略定位相符

2021年,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到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将专精特新和“补链强链”“卡脖子”联系在一起。因此,专精特新企业当前阶段的主要定位是为大企业、大项目和产业链做好配套。通过对1473家企业的起草单位排位进行详细分析,超过60%以上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并非主导制定(起草单位排名第1)了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主要参与了(起草单位排名2~5位)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如图3所示。这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按照国家战略部署,已然成为大型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并在国家产业转型升级中发挥着补链强链的关键作用。

图三.png图3  主要参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修订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比

3专精特新企业标准化工作存在的问题
专精特新企业的标准化工作,与其他中小企业一样,存在着标准化意识薄弱、标准化从业人员少、标准化经费短缺等问题;但其问题更加聚焦,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1)专精特新企业大都是科技创新型企业,这些企业并非没有标准化意识,深知“一流企业做标准”的道理,但是很多企业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认知有偏差,认为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修订都是政府、央企或大型企业来完成,中小企业无法参与。因此,部分企业从一开始对标准化工作望而却步。

    (2)大多数专精特新企业知晓可以通过企业标准化提高产品质量、优化企业管理、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企业竞争力,但这些企业没有建立标准化管理机制、构建企业标准体系、推进标准实施与监督、参加标准化活动等系统概念,对标准化的认知仅仅是标准制修订。因此,部分企业在开展几次标准制定后,发现成效不显著转而寻求其他解决方法。

    (3)小部分专精特新企业明白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性,也知道如何开展标准化工作,但是不清楚企业现阶段的能力可以开展哪些标准化工作,现阶段发展需要开展哪些标准化工作。例如,企业现阶段要不要尝试申请国家级标准化试点,企业要不要参与国家标准还是自主制定团体标准等。因此,企业在长时间的纠结中没有开展任何标准化工作,丢失了市场先机。

    (4)专精特新企业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都面临同一个问题,缺乏开展标准化工作的必要资源,包括信息资源、人力资源、专家资源、平台资源、渠道资源等,严重制约了专精特新企业的标准化工作。这也是造成大部分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并未参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修订的原因之一。

4专精特新企业标准化成长路径
目前,我国以构建完善的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梯度。第一个梯度是量大面广的创新型中小企业,第二个梯度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第三个梯度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第四个梯度是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根据不同梯度企业的能级和面临问题不同,标准化工作的重点也不相同。

4.1 创新型中小企业标准化工作重点

企业此阶段最关键的问题是建立企业核心产品的优势,但此时企业的能级很难直接参与国家或行业标准化工作,因此,企业标准化工作可以从以下方面开展:
    (1)围绕核心产品,建立涵盖设计、生产、管理、运营和服务全流程的标准体系,制定完善相关标准,保证产品质量稳定性和企业生产运营的稳定性。
    (2)参与产品相关的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的研制工作,为参与国家或行业标准化活动奠定基础。
    (3)开展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的创建工作,通过科学、系统、持续的标准化工作,提升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水平。

4.2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标准化工作重点

企业此阶段最关键的问题是提升企业核心产品的竞争力,此时企业要从技术和市场两个层面考虑标准化工作,可以开展以下工作:
    (1)主导制定产品相关的团体标准,一是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和走向市场的步伐,二是通过标准制定有效整合团体中各企业的资源与研发力量。
    (2)参与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研制工作,提高企业在行业与市场的知名度,进一步提高企业及产品的信用、权威性。
    (3)申请加入相关领域省(市)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掌握产业链上下游标准情况,围绕产业链进一步提升优化产品标准。
     (4)开展省(市)级标准化试点的创建工作,获得政府认可与支持。

4.3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标准化工作重点

企业此阶段最关键的问题是提升企业的行业影响力和话语权。此时企业主要从市场的层面考虑,可以开展以下工作:
    (1)主导制定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掌握行业话语权。
    (2)申请承担领域相关国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联合上下游企业制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并推动标准实施与持续改进。
    (3)开展国家级标准化试点的创建工作,进一步获得政府认可与支持,并形成可复制模式在行业进行推广。
    (4)参与国际国内标准化活动并发声,包括参与标准化论坛、发表标准化成果、开展基于标准的宣传等。
此外,企业也可根据自身情况,适时申报标创新贡献奖、工信部“百项团标”应用示范、企业标准“领跑者”等奖项,提升影响力。

4.4 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企业此阶段最关键的问题是国际化,企业标准化的工作重点应聚焦在以下内容:
    (1)掌握国际和其他国家法律、技术法规和标准中对相关产品的技术要求,为企业及产品走向国际奠定基础。
    (2)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和其他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3)积极承担或参与标准国际化活动,并承担国际或国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或主要领导职能。
此外,专精特新企业在成长过程中,还应关注各省市的标准化相关政策。其中,标准融资征信和标准化奖励补助对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尤为重要。
      (1)关于标准融资增信。2018年,中国人民银行等四部委发布《关于在重庆市、浙江省开展金融标准创新建设试点的通知》,探索质量增信融资制度,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2021年,浙江省创新“标准融资增信”机制,将标准制定纳入企业融资信用评估范畴,提高融资额度,使其无需质押实物资产,即可获取定额的银行贷款。2021年10月14日上午,浙江省首笔“标准贷”落户黄岩区,将“标准”变现,市下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获得标准融资项目授信8000万。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标准化在便利经贸往来、支撑产业发展、促进科技进步、规范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随着高质量发展,更多的地方政府会采用标准融资增信制度,因此专精特新企业可以通过开展标准工作,解决“轻资产、高智力”型科技中小企业融资问题。
      (2)标准化奖励补助。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每年各省市对标准化工作均有专项经费投入。据统计,2020年浙江省、广东省、江苏省、北京市、山东省标准化经费投入分别是3.27亿、2.84亿、2亿、1.59亿和1.38亿。并且,2020年四川省、湖北省、辽宁省、海南省、陕西省标准化经费投入分别同比增长310%、162%、86%、82%和52%以上。这些经费中很大一部分用于对开展标准化活动的企业、机构进行补助,例如制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承担国家、省、市级标准化试点,承担国际、国家、省级标准化技术组织,获得标准化奖项等。因此,政府可以分担专精特新企业开展标准化工作的部分经费,极大减少专精特新企业发展中前期的资金压力。
5结语
标准是一种战略性创新资源。专精特新企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标准化工作。对于专精特新企业,标准不仅是经验和技术的结晶,更应该将标准化与商业化相关联,标准化作为商业模式中的重要一环,可以促进专精特新企业实现技术进步,进而实现商业成功。标准化机构也应顺应时代要求,成为创新思想的推动者和可靠的商业合作伙伴。

如果您还希望阅读更多深度内容,也可以关注直通北交所(ID:tobse666)官方公众号。从这里,一起走进北交所。

版权声明:直通北交所平台上除来源为“原创”的文章外,其余文章均来自所标注的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或来源方所有,且已获得相关授权,本平台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平台中有涉嫌侵权的内容,可联系客服进行举报,一经查实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0

发表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评论区

快来抢沙发~~
  • 北证50
  • 科创板指
  • 创业板指